太湖县百里镇共和村先锋网

工作动态

您当前位置:太湖县先锋网 >> 共和村 >> 工作动态 >> 浏览文章

产业扶贫: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

发表时间:2017-06-27 10:06:36 作者: 点击量:

  大别山片区贫困人口分布广、贫困程度深,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层次低,二、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,非农业收入增收渠道不够广。因此,开展产业扶贫,有利于拓宽增收渠道,促进贫困人口有效参与产业发展,提高发展生产能力和就近转移就业,促进片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,推动县域经济发展,提升收入水平。

 从产业扶贫的基础条件考察,大别山片区交通、水利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,生态环境良好,旅游资源及劳动力丰富,具备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。特色农业生产的传统优势十分明显,茶叶、水果、油茶、核桃、中药材等农林产品品牌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。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,享受型、发展型消费成为消费热点,有利于促进片区生态农业、生态工业、生态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。尤其是区位优势明显,临近经济发达、消费能力强的长三角地区、合肥经济圈等地区,对安全优质特色产品需求旺盛。大别山片区已经按照国家要求,编制了片区实施规划,谋划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、生态环保、产业发展等项目,将获得国家有力的支持。

 依据资源优势、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状况,建议大力发展与扶贫关联度高、扶贫对象能够广泛参与的特色农业、农产品加工业、旅游业、劳动密集型产业,着力培育增收项目。

 1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优势和品质优势的特色农业。大别山片区茶叶、蚕桑、水产、中药材、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资源丰富,但是产业化水平依然相对落后,集约化水平低,资源整体优势和品牌效益未能充分发挥,对扶贫开发的带动力不强。只有实行规模化生产,才能实现种、养、加、产、供、销一体化经营,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,品牌才能够树立起来。因此,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条件,发展特色生态种植业、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,建设一批标准化、规模化、专业化生产基地。加大特色品牌创建力度,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,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、专业合作社、龙头企业、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,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。以提高贫困户产业参与度为宗旨,整合资金扶持贫困农户购买种苗发展生产、开展技术培训、参与基地建设等,促进和带动贫困农户稳定增收。

 2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,提高产业化水平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,既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,又能带动工业经济发展,是实现财政增收、农民致富的最佳结合点。大别山片区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规模仍然不大,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不高,精深加工水平较低。要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,扶持农产品加工业。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优势企业,大力发展茶叶、蔬菜、畜禽、水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副产综合利用产业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鼓励企业与贫困村农户实行订单生产,为他们提供产前、产中和产后服务。依托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组织,加快产业基地培育,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。

  3、加强旅游产品创新能力,强化旅游富民功能。充分挖掘大别山区特色旅游、文化资源,大力发展旅游业,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,强化旅游富民功能。加强精品线路设计,完善原生态观光、红色、养生修心等旅游线路。加强旅游产品创新,大力发展旅居生活、养生医疗、生态养老等旅游新业态。成熟的乡村旅游点,不仅可以提高周边人口的就业率,还可以推动一定范围内的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。因此,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扶贫攻坚、农村就业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,整合各类特色乡村、农业观光园等,谋划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,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名村,积极发展观光农业、农村餐饮娱乐业和旅馆服务业等乡村休闲旅游业。

  4、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,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。大别山片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,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是加快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,也是推进城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。立足片区羽绒、麻、竹、蚕茧等特色资源,着力引进家用、产业用纺织品项目,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。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根雕、竹木工艺品、民俗产品等旅游商品生产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,积极承接产业转移,大力发展日化产品、五金机电、现代物流等行业。龙头型劳动密集型企业,一头紧密地联系着市场,一头紧密地联系着农村和农民,在片区脱贫致富中示范带动作用非常重要。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,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,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、利润返还、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合,鼓励优先使用本地贫困农村劳动力。

 5、培育增收项目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推进“一村一品”,因地制宜加大产业开发力度,以产业发展促进脱贫致富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入户,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种、养、加项目,确保贫困户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。拓展农业广度和深度,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,努力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。加大“雨露计划”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,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,提高非农就业收入。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,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。加快土地流转,引导大户发展规模农业、高效大田作物,使土地流转户和经营大户都能受益。